🧠 AI創造工作坊

文科視角的AI應用開發入門

第 1 週:開始數位創作的第一步

Haowen Jiang

工具重點:Markdown, Git/GitHub
應用焦點:專案筆記與版本管理

從靈感到作品,讓想法不再只是腦中的一閃而過

🍁 課程地圖

週數 主題 工具重點 應用焦點
W1 開始數位創作的第一步 Markdown, Git/GitHub 專案筆記與版本管理:從想法紀錄到協作流程
W2 讓 AI 幫你動腦 GitHub Copilot 利用 Copilot 輔助生成前端元件、處理資料與編寫小程式
W3 資料驅動的思考與原型 Google Jules 以資料為基礎構思使用者需求,探索資料驅動設計
W4 把 AI 接上 CLI,打造簡易互動工具 Google Gemini CLI 實作一個可以接收輸入並輸出分析的App

🌱 第 1 週主題

開始數位創作的第一步

  • Markdown:用簡單語法寫出結構清晰的內容
  • Git/GitHub:追蹤版本、協作開發、保留歷史紀錄
  • 應用焦點
    • 專案筆記
    • 版本管理
    • 從個人創作到團隊協作

就像文學創作需要草稿與編輯,數位創作也需要筆記與版本控制

🎯 學習目標

  • 將格式與內容獨立
    → 讓內容可重複利用、跨平台呈現
  • 從 AI 消費者轉變為 AI 創造者
    → 主動設計與構建,而非僅使用現成工具
  • 了解 Markdown 與 Git
    → 打好數位創作與協作的基礎

格式與內容獨立體現SoC

  • 內容(Content):純粹的資訊本身,例如文章文字、圖片、數據、故事情節。
  • 格式(Format / Presentation):這些內容的呈現方式,例如字體、顏色、版面、動畫效果。

📚 出版與教學的比喻
想像你在做一本教材:

  • 內容檔:純文字檔,只有課文與圖片說明。
  • 格式檔:排版規則(字體、行距、頁眉頁腳、配色)。

如果要改成「投影片版」或「講義版」,只要套用不同的格式檔,不必重寫內容。 這就像 同一劇本 可以拍成舞台劇、電影或廣播劇——劇情(內容)不變,但表現形式(格式)不同。

🎯 SoC 的價值

  • 降低耦合度:內容與格式互不依賴,修改一方不會牽連另一方。
  • 提高維護性:不同角色(內容編輯 vs. 設計師)可以並行工作。
  • 方便多渠道輸出:同一內容可輸出成不同格式(HTML、PDF、EPUB…)。

🤔 為什麼從 Markdown 與 Git 開始?

  • Markdown
    • 輕量、可讀性高
    • 適合筆記、文件、簡報(像這份!)
  • Git/GitHub
    • 版本控制,避免覆蓋與遺失
    • 協作透明化,方便多人同步進度
    • 開源社群的核心技能

這是數位創作的「紙與筆」

🛠️ 本週活動

  1. 建立 GitHub 帳號
    • 註冊並設定個人資料
    • 了解基本介面與功能
  2. Markdown 實作
    • 撰寫一份專案筆記
    • 使用標題、清單、連結、圖片
  3. 版本管理練習
    • 建立 repository
    • 查看歷史紀錄

✨ 課程連結

🤖 AI平台

封面

課程地圖

本週主題

學習目標

為什麼

活動